
新闻动态
中秋时节,走进济源市坡头镇泰山村,屹立于山上的杜八联革命纪念馆在绿树掩映下,庄严肃穆。“忠勇结成杜八联,壮烈创建小苏区”两行大字镌刻于纪念碑上,述说着峥嵘岁月里革命烈士的英勇事迹。
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豫西黄河岸边活跃着一支充满神奇色彩的英雄民兵队伍,他们架起葫芦舟,摆开地雷阵,先后作战400余次,歼敌2000余名,烧毁敌机2架。
他们就是赫赫有名的“河防堡垒”——“杜八联”及其民兵“葫芦队”。
活动地区:河南省济源市。
“杜八联”系黄河北岸的蓼坞村(包括桐树岭)、桥沟村、泰山村(包括槐树庄)、杨大庄毛岑村(包括清涧)、马住村(包括连地)、留庄村(包括佛涧)、杜年庄(包括马场、蒋庄、苇园、校庄)等八个行政村组成的联防组织。
“杜八联”位于太行南麓和黄河北岸,是太岳革命根据地的门户,扼守的河清、蓼坞两个黄河古渡口,是北上晋陕、南下中原的交通要塞。
展开剩余76%当地人渡黄河时将葫芦绑在船舷,或者将葫芦绑在身上游过去,因此这支队伍被称为葫芦队。
在“水上葫芦队”的抗日战功簿上,非常值得一提的是护送皮定均部队强渡黄河天险
。
1944年秋,抗日战争进入局部反攻阶段。党中央决定派出精干部队南渡黄河,开辟豫西根据地。根据八路军总部的指示,太行区抽调了两个团组成了由皮定均任司令员的豫西抗日先遣支队,计划从泰山村一带的河清、蓼坞渡口渡过黄河,开赴豫西。
杜八联抗日自卫团派出精干队伍,严密监视河清、蓼坞两个渡口,同时组织经验丰富的艄公水手,集中各种船只,同时派出“水上葫芦队”队员,悄悄地渡过黄河,到南岸侦察敌情。
当时由于敌人破坏,只能搜集到四艘木船,为防止日军的飞机侦察,就把船先埋在河湾里的泥沙里。到了渡河的时候,派人把木船挖出来,为了增加浮力,一次能多运输人员,又在船的四周绑上大葫芦
。
9月21日晚,皮定均部开赴渡口,整装待发。先头部队约一个连乘坐木船,在“水上葫芦队”队员的领航下,悄然渡河。半夜时分,对岸亮起三堆大火——这是约定信号,说明先头部队已经占领南岸山头的制高点,控制了渡口。随后皮定均司令员发布命令:主力部队准备渡河。
在“水上葫芦队”队员的配合下,四艘木船奔波在黄河两岸,将豫西抗日先遣支队全部安全运送过黄河。
1946年8月,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授予杜八联一面锦旗,上书“河防堡垒,翻身英雄;保家保田,百战百胜”。
不仅如此,在当年8月23日出版的《新华日报》(太岳版)上,还给予如此评价:“济源的杜八联人民在反内战与保卫胜利果实的自卫战争中,创造了人民武装自卫斗争的英勇范例,堪称豫北人民武装保卫河防的学习榜样。”
在杜八联革命纪念馆内,长矛、土枪、葫芦舟等一件件实物勾画着战争年代的硝烟烽火,闪耀着英雄们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
纪念馆建筑面积500余平方米,共分黄河怒吼、众志成城、浴血苦斗、河防堡垒、战旗高扬、浩气长存等8个部分。采用沙盘、景观、影像、油画和雕塑等多种展出形式,展品达500余件。各种展品翔实记录了“杜八联”人民的辉煌战斗业绩,全面展示了先烈们的丰功伟绩,生动再现了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百折不挠、前赴后继的革命精神。
巍巍太行山,滔滔黄河水,天地蕴正气。济源是愚公故里,愚公移山精神历久弥新。杜八联彰显着一种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百折不挠的精神,这种精神穿越时空,薪火相传。
手拨河水脚蹬浪,腰系葫芦肩荷枪,纵横驰骋黄河上,惊涛骇浪任飞翔
。
如今,在坡头镇,很多人都能讲上几段民兵英雄们的战斗事迹,先辈们留下的红色故事已成为当地宝贵的精神财富。
新中国成立后,“杜八联”民兵使用过的葫芦舟、石雷、榆木炮等革命文物及其战例沙盘模型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博物馆收藏展出,他们首创的联防战,与地雷战、地道战一起被列为中国民兵的三大传统战法。
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明天更精彩,欢迎关注!
发布于:天津市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